求职

  • 选择地区

    选择地区

    上海

    北京

    天津

    重庆

    江苏

    浙江

    广东

    深圳

    海南

    福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山东

    江西

    四川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陕西

    山西

    广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内蒙

    宁夏

    西藏

    新疆

    青海

    其他地区

    选择其中的地区

  • 选择职业类别

    选择职业类别

企业入口

2023/09/15(Fri)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学生,进公司却当不成优秀员工?

特约作者 / 苏菲

在求职的时候,顶尖的大学和优异的成绩,无疑会为毕业生带来优势。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些在公司里表现出色、升职最快的人,却往往并不是校园里叱咤风云的顶尖学霸。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为什么那些在学校表现出色的人,在职场上却未必能够成为佼佼者?

如果我已经在学校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如何在进入社会之后也顺利「转型」呢?

如果我在学业上并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如何能够在职业道路上「逆袭」,成为升职加薪的宠儿?

今天,我们就来分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学校与职场的能力差异

一个比较适应快速学习与摸清考试规律的人,很容易在学生时期吃到红利,拿下顶尖的成绩。我们的教育环境也往往比较青睐这些学生,给与他们格外的重视和待遇。

但有得必有失,这样的环境也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一个误区——误认为掌握了学校里所有学科,就代表着能力的全面发展。

但无论能拿到多少科目的高分,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主要还是局限在学习能力、应试能力上,而在公司里要求的能力维度和学校不同。

在步入社会后,我们被要求的是什么样的能力呢?比如:

1. 沟通能力:不仅是与同事,还包括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沟通。

2. 人际处理: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团队中,与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相处。

3. 解决问题:面对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妥善处理和解决。

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直接对应的是3.解决问题的部分,如果不能把它们很好地应用到对沟通与人际的学习中去,就可能出现「明明脑子很好使,却无法适应工作」的情况。

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时,公司要求的可能是我们未在校园内锻炼成熟的能力,这个差异造成了很多学生初入职场不适应的问题。意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补短板」的惯性思维

在学校里,往往提倡所有学科全面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在学生时代会很容易形成「短板思维」,习惯关注并补足自己的弱项。

由于中考高考是用多个学科的总分来竞争,这种短板思维对于应试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已经到达高分段的学科,再想提高一两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同样的时间精力用在弱项学科上,可以轻轻松松提高5-10分,补短板的策略是效率很高的。

但进入社会后,这种「短板思维」可能就没那么好用了。

因为在公司里,在社会中,最好的策略其实是更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大公司里,每个人就像螺丝钉,负责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擅长将力量集中于一点上的人,就能撬动更大的成果,而大部分公司的评价体系中,都更倾向于去瞩目这类突出成果。只要在某个方面非常优秀,就瑕不掩瑜,其他无足轻重的小缺点都可以被忽略。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的人,他们受到的评价与瞩目往往高于面面俱到但都不太突出的人。

那些受到机会青睐的人,很多都是擅长打造自己的「优势」与「人设」,充分培养与发挥自己少数长项的人。他们在只看总分的应试中可能会不利,但进入社会中就能让自己的长处大放光彩。

所以,无论从前你是不是「学霸」,都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不要一直揪着不擅长的事情或者过往的错误不放,多去思考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好好培养它们。

当我们拥有一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能力,并且这样的能力也被环境所需要时,自然就会受到重视与青睐。

三、从竞争到合作

考场上的竞争往往是零和游戏,你的成功可能就意味着别人的失败。所以在学校里,虽然学生之间也会互帮互助,但最终走入考场那一刻都是单打独斗,用自己的能力与其他所有同届学生去竞争。

在公司,尤其是日企里,合作的重要性远超过竞争。从日常的沟通到项目执行,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融入团队,不能让他人乐于与自己合作,就很难得到成果与认可。

这时候,如果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思维,看周围同事都仿佛是自己升职加薪的竞争对手,就很容易吃亏。要知道,虽然在公司里也有着职位的竞争,但这些竞争也是在合作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人员全都视彼此为竞争对手,那么它早晚会在更加激烈的市场上四分五裂,走不了太远。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转变很多观念与习惯,比如:

1. 接受「业务能力不代表一切」的评价体系,包容能力不如自己的他人;

2. 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即使你并不同意TA;

3. 想办法将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凝聚在一起,想出大家都支持的折中方案;

学生时代特别优秀的人,往往对于「我」的成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执念,所以他们能够在青少年时代保持自律,拿到好的成绩。

但进入社会后,就需要从「我」到「我们」,从关注个人成就转向关注团队目标。这样的人,才能与周围更好地相处、合作。

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尤其在日企这样注重团队合作的环境里,过于仰仗个人能力,可能反而会成为职场道路上的绊脚石。但这并不意味着优秀的学生就一定不适应职场。关键是看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迅速适应新的价值观和能力评价体系。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以更好地适应职场,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苏菲,自媒体撰稿人/日本国家认证职业规划咨询师。2010年赴日,东京大学修士课程毕业后就职于日本IT公司,现居东京。

相关文章

  • 2023/12/02(Sat)

    日企中的非日本员工暴增四倍!赴日外国人越呆越舒服了?

    我们都知道,面对日益加剧的少子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三大对策来增加劳动力人口。这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政策变化,同时为日本的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其中撬动日本社会变化最大的,也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外国人的引入了

  • 2023/12/02(Sat)

    「全民跑路时代」:坚持耕耘和追赶风口,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

    今年,出现了一个新词「跑路人」。在多数语境中,这个词会用来代指从社会普遍认知中那些很不错的环境、从他人口中钦羡的待遇中离开的人。从大厂跑路、从体制内跑路、从各种传统或新兴行业跑路……故事的主角往往被一些优质条件吸引进入这些环境,但实际工作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最终鼓起勇气离开

  • 2023/12/02(Sat)

    日本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

    近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赴日IT派遣越来越难做』的投稿突然增加了不少。『刚来日本三个月就被劝退!』『来日本六个月了还没有进现场,一直在待机』『说好的80万月薪变成了少得可怜的18万底薪……』这许多投稿,似乎是人们对赴日工作的期待和现实出现了较大的差距。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吗?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吗?

用户注册

※您提供的电子邮箱会收到注册指南

注册指南邮件已发送

views.customer_sign_up_modal_complete__visual_alt views.customer_sign_up_modal_complete__visual_alt

会员注册还没有完成

注册指南邮件几分钟内送达。
请在24小时以内从邮件的URL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