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面对日益加剧的少子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三大对策来增加劳动力人口。这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政策变化,同时为日本的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其中撬动日本社会变化最大的,也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外国人的引入了
日本进入通货膨胀期,哪些行业将来更好过?
特约作者 / 苏菲
2022年7月,苹果突然把iPhone13在日本的定价涨了20%。
自从日元在跌落的路上越走越远,许多品牌在日本的商品都重新制定了价格。
而2022年10月份以来,日本的日用品、食品也紧随其后,进行了一波超大规模的涨价。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伙伴们纷纷苦不堪言,觉得钱包明显日渐吃紧了。
日本的物价将近30年来都没怎么涨过。由于物价不涨,平均工资也持续缩水,直到近几年才有不痛不痒的改善。
对于这一代日本年轻人来说,东西涨价这件事是出生以来就没经历过的。因此也有人预言,日本将来可能要进入几十年不遇的通货膨胀时代了。很多思维方式都该改改了。
如果真的进入通货膨胀期,想必我们都怕自己的薪资不能随之水涨船高,越过越拮据。在这样的趋势中,哪些行业更有可能维持好的效益,有涨薪的底气?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
一、商品涨价的行业
很多人都会觉得,通货膨胀之后立刻涨价,说明其营收受商品价格影响明显,这样的行业与企业真的会效益更好吗?
确实是的。
最近我们去餐馆吃饭,经常会看到老板贴张纸条说因为食材涨价,不得不提高菜价。虽然肉疼,但这个理由大多数食客都能接受。同理,立刻涨价的电子产品、食品、生活用品,大家就算嫌贵也不得不买。通过涨价,这些企业得以保留原本的利润,涨高的成本由顾客承担,在通货膨胀中也不会太难过。
而很多行业即使在通货膨胀期,也难以涨起价来,这种才是最难熬的。比如在日本,不动产、金融保险、服务行业都是如此。
不动产的报酬手续费基本都是固定的,只要房价不涨,拿到的利润就基本不变。但消耗品和电费等成本变贵了,利润就会被压缩。
保险费、服务费也很难立刻随着通货膨胀而提价,竞争又非常激烈,只能等大家收入慢慢多了再跟着涨。在中间的这段时间差里,企业得到的利润就会被压缩。
当然,企业效益和利润由许多因素决定,不能肯定地说这些行业就一定赚钱少了。但在商品价格方面,它们比起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缺乏立刻涨价的优势,就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去补足。
二、距离原材料更近的行业
和上一点类似,离原材料越近的行业,商品涨价越是迅速,而越远端的行业就越为不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货店。
关心股票市场的人可能知道,随着日本各种大涨价,有一支股票急速飙升,就是「日本邮船」。除此之外,几家大的海运公司都效益非常好。
因为这类企业可以迅速提高原材料价格,把通货膨胀转给下游企业。
而处在消费者端的百货店就十分痛苦了:原材料商涨价,制造商也跟着涨价,中间运输商、批发商等继续涨价,到了百货店这头,就要间接承担所有成本的涨幅,而消费者对价格又比较敏感,一下子涨多了就卖不出去。两头夹击下,只能损失自己的利润。
再加上疫情因素,以及百货店的东西多为非必需消费,可以料想今后几年效益都不会太理想。
三、人才持续紧缺的行业
前两点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企业效益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除了效益之外,人才市场上供需对薪资的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只要是人才持续紧缺的行业,哪怕是中了上面两点,薪资本身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比如IT行业。
IT行业属于服务业,难以涨价,而且由于其层层外包的属性,按理说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不会小。但在这几年里薪水反而有所上升,并且是所有行业里相对涨的比较快的。
除了疫情让线上服务更加发达、机会更多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长期因素:日本的高端IT人才始终都是非常紧缺的。并且会随着年轻一代人口减少而愈发紧缺。
与其相似的,还有服务业中部分体力劳动的薪水。住在日本的朋友估计都会发现,最近超市、便利店和各种小店招工的时薪明显提高了不少,也同样是因为劳动力短缺的缘故。
就算企业效益一般,如果招不到人支撑业务,那也不得不承担更高的人力成本。
这对求职者来说,虽然听着不错,但也会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难以维持下去。
这就要引出我们讨论的下一个要点。
四、占据市场份额高的大手公司
在很多文章中,我都推荐大家优先考虑日本的大手公司。
这不仅因为大公司休假多加班少,培训制度和培养计划完善,也因为在当下,我们都需要大公司的稳定。
日本这次的通货膨胀并非经济更加景气的标志,大多数人都认为市场将会变得更严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中小公司因为支撑不住而逐渐变少,大公司会吃下它们留出的市场而变得更大更稳。
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除非有很强烈的创业想法和把握,否则「找棵大树好乘凉」才是比较明智的策略。
五、前1%的人永远不需要在乎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特殊情况。
有些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文中的分析和自己身边的实际例子有矛盾。比如朋友刚刚在金融行业找到超高薪的工作,听说有IT行业的人薪水毫无影响轻松翻倍,或者某家中小企业越做越大……
这些事例,和整体的动向都是不矛盾的。
因为还有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求职市场上身处前1%的个体受到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甚至还会有加成。
这就好比我们讨论AI绘画会不会代替画师,也只是讨论整个行业的方向。事实上,无论AI成熟到什么地步,肯定都无法代替最顶尖的那一批创作者,他们完全不用担心失去工作,甚至还能利用AI给自己「打工」。
所以,不要对大环境太悲观。
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去分析一些大的动向帮助自己去做选择。至于剩下的努力,就争取去做那1%的人吧。
作者:苏菲,2010年赴日,东京大学修士课程毕业后就职于日本IT公司,现居东京,为自由撰稿人。
相关文章
-
-
2023/12/02(Sat)
「全民跑路时代」:坚持耕耘和追赶风口,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
今年,出现了一个新词「跑路人」。在多数语境中,这个词会用来代指从社会普遍认知中那些很不错的环境、从他人口中钦羡的待遇中离开的人。从大厂跑路、从体制内跑路、从各种传统或新兴行业跑路……故事的主角往往被一些优质条件吸引进入这些环境,但实际工作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最终鼓起勇气离开
-
2023/12/02(Sat)
日本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
近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赴日IT派遣越来越难做』的投稿突然增加了不少。『刚来日本三个月就被劝退!』『来日本六个月了还没有进现场,一直在待机』『说好的80万月薪变成了少得可怜的18万底薪……』这许多投稿,似乎是人们对赴日工作的期待和现实出现了较大的差距。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吗?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