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面对日益加剧的少子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三大对策来增加劳动力人口。这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政策变化,同时为日本的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其中撬动日本社会变化最大的,也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外国人的引入了
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有机会翻盘吗?
特约作者 / 苏菲
每年高考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前,人们更重视大学名气,为了进名校不惜调剂到无人问津的专业。而自从计算机系的薪资随着IT行业的风口水涨船高,「专业报考」这事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甚至很多家长不惜花几千上万找专家为孩子拟定报考方案。
高考后,部分孩子因为失利而没能去上当初理想的专业;而更多人,则是在高考时听父母安排,上了大学才发现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与天分。
除了在大学期间转专业之外,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还有什么机会翻盘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单一专业」到「复合能力」
先说结论:如果真的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完全没关系。
因为如今的社会和过去不同,整个人生的职业发展,已经从「一辈子从事单一的专业技能」向着「复合能力的持续获得」变化了。
打个比方,过去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只整盘出炉的烤鸡。一整只放入烤箱花大量时间慢慢烤,到了火候再一整只出来。中间没什么调整材料的机会,火候过了也比较难挽回。如果想要「回炉重造」,基本只能从头再来。
而现在呢,职业生涯则像一大盆沙拉,每个人生阶段都像是往里面加新料——生菜、西红柿、黄瓜、鸡蛋……每加一样新材料,沙拉的味道和营养都更加丰富。如果计划得当,积累不同领域的经验就好比从生菜沙拉变成生菜西红柿沙拉,可以是一种加成,让这个人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而并不是时间的浪费。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因为社会环境已经和以往不同了:
现在各行各业的迭代速度太快,导致一个行业很可能在10-20年内就经历增长和衰退。
过去,人们选择进入一个行业后,可以很安稳的做上一辈子。但现在可能不行了,因为科技与服务迭代过于快速,导致很多行业的寿命缩短了。
有的人刚进大学的时候,行业在快速发展期,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但学习4-5年 + 从业10-20年,正要进入职业成熟期的时候,突然发现行业不行了。
无论是2000-2005年大火的建筑行业,还是最近进入「寒冬」裁员频发的互联网行业,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即使是现在仍处在风口的行业,也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暴毙或快速衰退。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大概率会接触几个不同的行业。同时,由于新兴行业不断崛起,它们在成长中对于非专业人士会积极吸纳,对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会宽容许多。「专业知识与能力」不再是衡量人才唯一的方式,知识丰富、转型快、学习能力强、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更受欢迎。
既然人生中会难免经历几次转型,又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能,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占比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对有的人来说,第一个选择进入的行业,都不足以一锤定音决定一辈子的走向。
以30岁,甚至40、50岁为契机换行业、换工作方式的故事屡屡出现。在这个时代,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调整船舵。
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优势与喜好
无论大学去到什么专业,其实比起专业知识本身,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倾向」在之后的择业中都更重要。
我们现在的职业生涯已经不是「一锤定音」,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经历,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积攒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喜好,最终无限接近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就是了解自己「优势与倾向」的第一步。虽然在高中已经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但是在大学中我们第一次接触具体的、与实际生产服务相关的方向,也能通过打工、学生活动等方式去锻炼自己的软实力。
优势,代表着我们「擅长」的事情,通过同样的学习和经历,比别人掌握得更快的那些技能。
喜好,代表着我们「可以获得快乐与意义」的事情。不仅是工作学习动力的源泉,也给时间本身赋予价值。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优势与喜好领域也许不同,但大部分时候是有交集的。而理想的工作往往会在这个交集里。
虽然前文我们提到,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换行业与职业,但他所经历的不同行业/职业如果相关性比较大,或者旧能力与新能力有互相辅助作用的话,显然会事半功倍。
所以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喜好领域,再围绕着它去不断增加学习能力与技能,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说,探索自己的优势与喜好,就是接近理想职业的过程。
在不喜欢的专业里,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可以过得很有意义。
首先,能明确地说出「我不喜欢xx」就是一种收获,可以把这部分行业永久地从自己的职业规划里排除掉。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分析「不喜欢」的细节,来更深入了解自己:
如果不喜欢,到底具体是哪个部分自己不喜欢?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喜欢?由此可以推定哪一类行业或者工作自己肯定不喜欢?
自己是否擅长?如果不擅长,具体是哪个部分?是否也有意外发现自己擅长的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也可以同时去找找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会非常有帮助。
只是要注意,判断一件事自己是否喜欢或擅长,只能通过实际做做看来得出结论。我们现在可以轻松搜索出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有用,却可能会反而误导我们的判断。比如对看似光鲜的职业叶公好龙,或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来适合自己的职业望而却步。
少想,多做,在任何时代都是了解自己的最好途径。在了解了许多自己的「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之后,对未来选择上就会少很多迷茫。
即使是进入了不喜欢的专业,也不用太沮丧。只要调整好心态,一样可以度过充实又对将来有实际帮助的四年。
作者:苏菲,2010年赴日,东京大学修士课程毕业后就职于日本IT公司,现居东京,为自由撰稿人。
相关文章
-
-
2023/12/02(Sat)
「全民跑路时代」:坚持耕耘和追赶风口,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
今年,出现了一个新词「跑路人」。在多数语境中,这个词会用来代指从社会普遍认知中那些很不错的环境、从他人口中钦羡的待遇中离开的人。从大厂跑路、从体制内跑路、从各种传统或新兴行业跑路……故事的主角往往被一些优质条件吸引进入这些环境,但实际工作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最终鼓起勇气离开
-
2023/12/02(Sat)
日本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
近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赴日IT派遣越来越难做』的投稿突然增加了不少。『刚来日本三个月就被劝退!』『来日本六个月了还没有进现场,一直在待机』『说好的80万月薪变成了少得可怜的18万底薪……』这许多投稿,似乎是人们对赴日工作的期待和现实出现了较大的差距。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吗?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