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面对日益加剧的少子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三大对策来增加劳动力人口。这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政策变化,同时为日本的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其中撬动日本社会变化最大的,也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外国人的引入了
【访谈】在谷歌日本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胡晓蕾
胡晓蕾
上海人,高中毕业后赴日留学,东京大学传媒硕士毕业,曾就职于瑞可利,目前就职于谷歌担任大客户营业。三个孩子的妈妈。
来日本的契机
——出国是必然,来日本是偶然。
因为不太赞同国内的填鸭式教育,高中毕业后我就和父母商量想出国读大学。我并不明确要去哪个国家,只是做了很多的尝试。当时美国需要全额奖学金比较难申请,日本和新加坡相对容易一些,而碰巧日本的签证申请下来的最快,就来到了日本。当时我完全不会日语,而报考国立学校需要先通过日语一级,再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到日本先读了一年多语言学校。当时觉得考上了就在日本上大学,考不上就当在日本生活了一年,比较随意。
但是后来考的成绩挺高的,东大给我全免了学费,还申请到了奖学金,足够我生活开销,基本不需要花家里的钱。因此和身边大多数人不同,我来日本是随缘。
关于校园的经历和就读专业
——我喜欢校园和学术。
大学很自由开心。我觉得我很适合生活在校园。
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是媒体专业。日本的大学第一二年是教养学科,学习各科共通的内容,到第三年后选择专业,因为对媒体感兴趣,就选择了媒体。虽然在日本专业和工作基本不对口,但是大学专业的内容和我后来的工作还是有密切的关联的。
本来我是准备一直升学就读博士,今后做研究,但我的教授建议,这个专业不论是做教授还是研究,都需要社会经验。他自己也是中间经历过创业,赴美就读大学院再回到大学任教的。因此他也建议我先进社会,有了社会经验后如果还想回来,再回来继续做研究也不晚。
在日本就业的体验
——一路挑战和成长
大学毕业时我同时拿到了P&G和瑞可利的offer,因为瑞可利的企业文化轻松自由,适合我的性格,而且当时他们正规划中国事业,于是最终选择了瑞可利。
我在瑞可利一共工作了7年。由于我是第一批进入瑞可利的外国人,公司很重视并且用心培养。我第一份工作是做编辑,每周要写三万字左右的日语文章,当时觉得让一个外国人做这些事很不可思议,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感激这份工作锻炼了我的日语能力。瑞可利有社内创业比赛,我参加了4次,4次都进入了决赛,此后我的工作有一半都是在做自己企划的新规事业。第一年我提案了日本的外国人旅游事业,因此被调动到了旅游事业部做海外推进。第三年外派到中国两年,参与创立中国的事业。回日本后做了首都圈的营业leader,管理的都是日本人,在公司最后几年做了中国国内的高级猎头事业的创立。
后来因为结婚怀孕,工作劳动强度比较大,当时刚好轮到可以拿高额退职金的年份,就想尝试一下做日本的家庭主妇。当时什么都没想就先辞职了,休息了半年发现自己还是不太适合待在家里,做家务也不太符合我的爱好。所以还是想回归社会。我想找一个短时间的工作,刚好有熟人的介绍就参加了谷歌的社会人实习,工作时长也符合我的要求。当时是怀着去散散心的想法去的,三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公司问我想不想要成为正式员工,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也可以缩短我的劳动时间,所以我就正式进入了谷歌。
在谷歌日本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尊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职场
谷歌日本从构造上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组织,只有技术、营业和后勤部门。我主要是做营业的,我负责谷歌最大规模的客户。我们负责的项目都很大,需要联合多达几十个相关人员一起推进项目。一个项目的时间线也很长。工作主要是需要沟通能力,营业能力,行业知识,数字营销的知识,我主要是前者为强项,后面两项是进公司后学的。而我在瑞可利也做过项目管理,这些能力对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
团队协作非常重要,团队里面有各种背景的人,比如我是进入谷歌后从零学习了数字营销,从事了自己不太擅长的数字的工作,学习了自己不太感冒的Excel。而有的成员是技术出身的,特别擅长开发方面的知识,有的成员则是广告代理店出身的,特别精通数字营销。
公司尊重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和特长,大家把各种强项结合在一起工作来推动一个项目。
今后的职业规划
——结合已走过的路,正在走的路,和要走的路。
就像刚才提到的,考虑到我的性格,我更倾向于回校园继续深造读博然后从事研究和教育。
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更专业的领域,比如法学。一般法学出身的人都是从学生一直做上来的,没有自己从事商业的经验。而近年日企都在规划出海,非常需要有商务经验,海外背景的法务工作人员。选择这条路,我既可以做法务的从业者,也可以选择做研究者。又可以结合我的职场经验,跨国背景。属于日本的稀缺人才。我做过很多的思考,积极听取身边的人的经验建议,把所有我做过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结合起来,目前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可能会在近期去准备考试,中断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是在日本律师证合格率只有2%左右,学习和备考最快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必定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女性、母亲,我觉得更需要一些专业来让自己在日本站稳脚跟。
生孩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ピンチはチャンス 是软肋也是铠甲
结婚生子让我成熟了很多,在那之前没有好好思考过自己到底要什么,追求大家都追求的东西,住高级的地段,吃高档的餐厅,现在看来都比较浮云,获得的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开心。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的人生重心是在事业上的,我很热爱工作,但是现在年纪稍长以后,做了母亲经历了角色转变,我的价值观变得比较多元化。除了工作,还会想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些真正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想做教授其实也是有这样的原因,我的大学教授就给我带来了人生很正面的影响,我也想成为那样给人正面影响的人。
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视点自然会更多转到孩子身上,现在对我来说优先级最高的是我的家庭,为此我会考虑得比较细比较远,保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也不会过度得把平衡倾注在孩子身上,过度的关注,会造成过度的期待,对于孩子的人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有更多东西需要平衡,我保持着一直在烦恼的状态。人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去平衡,但是不能放弃很多。
作为外国人、女性、母亲,虽然这些身份在职场上都是劣势,但是其实可以转变为强势。因为你的特殊身份可以让自己难以取代。机会是很多的。
对后辈有什么建议
——不随大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有的人觉得钱挣的很多就很幸福,有的人需要有事业成就的充实感,有的人重视情感家庭,等等。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很会攀比,比收入比事业成就,但是后来觉得和他人对比真的没什么必要。比如羡慕一个创业的同辈挣很多钱,做很大的事业,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如果自己真的换位成为了他,自己是不是会很开心吗。
不随大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思考自己真正的理想,不停地烦恼,思考十年二十年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为此做好规划,拼搏在当下。
相关文章
-
-
2023/12/02(Sat)
「全民跑路时代」:坚持耕耘和追赶风口,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
今年,出现了一个新词「跑路人」。在多数语境中,这个词会用来代指从社会普遍认知中那些很不错的环境、从他人口中钦羡的待遇中离开的人。从大厂跑路、从体制内跑路、从各种传统或新兴行业跑路……故事的主角往往被一些优质条件吸引进入这些环境,但实际工作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最终鼓起勇气离开
-
2023/12/02(Sat)
日本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
近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赴日IT派遣越来越难做』的投稿突然增加了不少。『刚来日本三个月就被劝退!』『来日本六个月了还没有进现场,一直在待机』『说好的80万月薪变成了少得可怜的18万底薪……』这许多投稿,似乎是人们对赴日工作的期待和现实出现了较大的差距。IT派遣也开始卷起来了吗?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吗?